本报记者 赵颖慧 古丈报道
1月9日晚的一场大火,古丈县高坳村10户居民房被毁,只剩下水泥灶台,却再也生不起炊烟。火灾后,村民们过得怎么样?1月17日,潇湘晨报和“美心工程”走进高坳村。
灾后8天,空气中还有烧焦的味道
高坳村大火后的第8天,当“美心工程”的救灾车满载45套羽绒服、10双运动鞋、82双袜子、10个新春爱心包、13套厨具、3双棉鞋,爬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,到达高坳村时,天色已暗,但空气中仍能闻到阵阵烧焦的味道;村里的黄狗无家可归,四处游荡,遇见生人不咬也不叫。
月色下,站在高处俯瞰高坳村,万山环抱中突兀地空出一大片地,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刺向天空,满地残砖断瓦,只剩下几座烟囱和灶台。村民依然寄居在亲友家,“(以往)过年,我们会杀年猪,打糍粑,吃年夜饭。”村民汪明双说,“但今年,我们还没想好怎么过年。”
“我们就是想让村民可以自己做一顿年夜饭。”“美心工程”义工蒋铁阳说。
17日当晚,古丈县民政局、高坳村村委会和“美心工程”义工在村口将物资发放给每一户村民,厨具包括电饭煲、铁锅、锅铲、筷子和碗。“新春爱心包”里有米、油、腊肉、糖果等物资。
10户失去房子的村民派出了代表,领取时现场很安静,大家都不愿多言,只是伸手接过物资的那一刻,脸上闪过微笑。
日子慢慢好起来时,一把火全烧了
在高坳村支部办公室里,47岁的张乔英哭了。她身上穿着捐赠的衣服,一家六口暂住在办公室里,79岁的婆婆瘫痪在床。她的丈夫李清选告诉记者,四年前,全家人刚刚把房子装修一新,三年前又在家门口开了一家百货店,今年养了一头四百多斤的年猪,“当日子慢慢好起来的时候,一把火全烧了”。
村委会主任李明权说,高坳村很穷,但近些年,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,赚的钱拿回来盖房子,比先前好些了,“但现在却什么都没有了。”
火灾后头三天,村民们在高坳村村委会秘书家吃饭,“天天要煮十多斤米,政府杀了一头猪,送上山。”李明权说。
三天后,村民们开始以户单位,各自准备饭菜。在村委会办公室,李清选一家在炭火上架起铁锅,煮着一家六口的饭菜。习惯不吃午饭的高坳村人,每天只吃两顿饭。李清选告诉记者,从1月14日开始,一家人顿顿吃的都是白菜煮肉,他说,“火灾后,我们心情都很不好,很绝望。但这些天,很多人给我们送东西,我们心里有底了,也慢慢想通了。”
元宵节后重建,资金缺口还有30万
1月18日清晨,在李明权的指引下,记者再次来到火灾现场。一堆白色粉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俯身一看,原来是一堆稻谷烧后的余烬。
“这里有一万多斤稻谷,烧了两天,是张耀友三年的收成。”李明权说,当时,50多岁的张耀友眼看稻谷烧完,哭了。
火灾已过去9天,往年此时,村民们都忙着上山砍柴烧炭卖钱,准备过年。但今年此时,“却连家也没有了。”李明权说。
大火后,灾民不难找到暂居之地,“这不是长久之计,还是要建房子,但现在还没钱。”李清选说。古丈县民政局局长张建军告诉记者,重建工作计划于元宵节后启动,按照每人15个平方米的标准补助(每平方米1100元),再算上其他补助,每人可补助近2万元,现在已筹款50余万元,但仍有30万元的资金缺口。“我们不仅是建房子,还要修路,但现在钱还不够。”张建军说。
人物特写
火灾中老兵抢出的是勋章
高坳村是苗族聚居村,几乎都姓李,最著名的当属8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光华。
他听力不好,走路蹒跚,需一手拄拐一手扶墙。他19岁参军,随来湘西剿匪的解放军走了,一直走到抗美援朝的战场,臀部中弹,至今仍有弹片在体内。
李明权说,火灾当晚,村民们跑到他家,准备救他出来,他什么都没带,却执意从房间里拿出两个塑料袋,揣在怀里,才肯出来。“里面装着他的勋章,连儿子也不能随便碰。”李明权说。
当记者提出看看他的勋章时,他立马起身,并拒绝别人的搀扶,从衣柜里拿出两个塑料袋。那是三个金色的勋章,背面写着“抗美援朝纪念”,日期是1953年10月25日,还有一本红色的《复员军人证明书》,内页附着一张黑白照,长脸、小平头、倒八字眉,一脸英气。